在线客服:1290940359
+发表新主题
查看: 513|回复: 0

诺唯赞: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复制链接]

诺唯赞: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运之起始 发表于 2023-5-23 00:00:00 浏览:  513 回复:  0 [显示全部楼层] 复制链接

成为注册用户,每天转文章赚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根据《证券法》、《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联合证券”或“保荐机构”)作为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唯赞”、“公司”或“发行人”)持续督导的保荐机构,负责诺唯赞上市后的持续督导工作,并出具本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一、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无。
二、重大风险事项
公司目前面临的风险因素主要如下:
(一)核心竞争力风险
1、产品研发与技术迭代的风险
生物试剂行业和体外诊断行业均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后续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公司可能面临因研发技术路线出现偏差、研发成本投入过高、研发进程缓慢而导致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若不能持续及时研发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公司可能会错失市场机会,进而对公司的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自设立以来,公司坚持从底层技术出发的自主研发,不断完善与巩固核心共性技术平台, 逐步从生物试剂领域进入到体外诊断、疫苗临床CRO服务、疫苗
1原料等下游细分领域。若公司对行业未来技术发展趋势预计出现偏差、研发投入
不足或同行业公司在关键技术或方法学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可能导致公司产品和技术面临被替代的风险,从而对公司核心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2、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拥有稳定、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是公司持续创新和研发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生物试剂领域与体外诊断领域的快速发展,行业内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若公司不能为核心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激励机制、科研环境、发展空间,则可能导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3、核心技术失密的风险
公司重视对核心技术的保护工作,通过制定保密制度并实施签署保密协议及竞业限制协议等保密措施,以确保核心技术的保密性如果公司不能持续有效地对相关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进行管理,公司的核心技术存在泄露和被他人窃取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二)经营风险
1、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伴随我国生物试剂与体外诊断领域的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众多国内外企业加入竞争,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根据专业机构统计数据与公司研究,近年度在我国分子类生物试剂市场中,公司占有市场份额虽在国产厂商中排名领先,但公司市场占有率与国际先进企业赛默飞、凯杰、宝生物、Bio Rad等合计占有率相
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技术水平方面,国际先进企业成立时间较早,已积累了数十年的行业经验,通过长时间的研发投入与技术积累,在技术水平与产品线丰富程度上具备竞争优势,形成了优质的品牌形象。公司相对成立时间较短,且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渠道单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远低于国际领先企业,在技术水平与产品线丰富程度上仍有较大差距。同时近年来,生物试剂与体外诊断行业众多企业借助政策、市场与资本机遇快速发展,在相关细分领域取得技术创新、产品
2研发、市场拓展等突破性进展,行业景气度不断提升,市场进入者数量显著增加。
2、市场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
2022年度,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生物试剂及体外诊断产品,生物试剂的客户
群体主要为科研院校、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制药企业
及CRO企业等等,体外诊断产品的终端客户群体主要为医院等医疗机构。公司计划通过实施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等方式继续加大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力度,虽然已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但仍存在市场推广效果不佳、市场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
3、人力资源相关风险
公司所处的生命科学与体外诊断试剂行业为知识、人才密集型行业,人才是公司保持持续创新、业务开展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截至2022年末,公司员工总数为4096人,较上一年度增长72.10%,2022年度发生的职工薪酬相应快速上升。此外,伴随公司未来业务发展、经营管理需要,对管理、研发及营销领域高层次人才有持续补充需求。如未来公司不能科学有效地控制人员成本以匹配公司的业务增长,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公司所处行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内企业对于高端人才资源竞争激烈,如何持续培养、引进和保留研发、管理、技术、销售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对公司短期与长期的经营发展均至关重要,公司面临较高的人才流失与人才竞争风险。
4、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战略与管理风险近年来,公司业务规模与经营业绩增长迅速,登陆科创板市场后,公司资产规模与营业收入进一步扩大与提升,公司整体战略管控、管理体系与业务程序的科学化水平要求将更加科学、高效、合规,经营管理层如不能适应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战略制定、管理能力、风险识别与解决等新挑战,将会对公司经营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潜在战略与管理风险,对公司的整体市场竞争力产生消极影响。
35、安全生产的风险
2022年度,公司对部分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新建厂区生产车间陆续投入使用,
同时多个在建项目在执行中。随着公司生产性场所与产线的扩充、生产人员的增加,公司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包括人员、场地、生物、质量安全等)将面临新的挑战,或有设备故障、操作不当、保管不当、恶劣气候事件等造成意外安全事故,影响公司经营业绩与稳定性。
(三)财务风险
1、营业收入规模大幅下降的风险
2022年度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相关的原料、终端试剂盒等产品与服务带来
的销售收入约255498.45万元,占公司总体收入71.59%。随着2022年12月我国调整防疫政策,新冠抗原产品需求在短暂爆发后随即在2023年1月中旬急剧下降,公司预计2023年度上述相关检测产品需求将保持在较低水平,该部分业务带来的销售收入预计同比大幅下降。
2、研发费用与期间费用大幅增长导致经营业绩增速放缓的风险
公司坚持以研发为核心,重视营销团队与渠道建设。公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针对技术与产品研发、人员规模、市场覆盖率、市场拓展及宣传等方面投入持续增加,2022年度,公司研发费用、管理费用与销售费用较2021年度大幅提升,增长率均超过60%。上述资金投入带来的业绩提升效应将在公司未来持续经营中逐步显现,短期内大规模投入将导致公司经营业绩增速与营业收入增速不匹配,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3、存货减值风险
2022年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36419.96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7.98%,较期
初增加12201.07万元。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并结合市场需求制定产品的浮动安全库存。2022年末,公司充分识别新冠抗原产
4品需求下降风险,并对储备的新冠抗原产品相关的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但随
着公司常规业务生产规模扩大,若公司未来不能合理控制存货水平、优化存货管理能力、不断提升销售规模,将存在存货滞销进而跌价的风险。上述因素存在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
4、应收账款风险
2022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83810.24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为
18.36%,较期初增加51578.29万元。2022年内,公司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公司
按照既定的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充分识别并计量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若公司应收款项期后不能按期收回或无法收回,将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四)行业风险
伴随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两票制”、带量采购等重大行业政策与措施陆续出台执行,公司体外诊断试剂业务所在医疗器械行业在审批、注册、制造、包装、许可及销售等各个环节监管要求逐步提升,若公司不能顺应医疗改革方向,及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可能会面临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公司生物试剂原料面对的分子诊断、基因测序服务企业客户,研发试剂与服务面对的生物医药与疫苗企业客户,以及POCT试剂面对的医院、体检机构等客户,均受国家及地方药品监管、卫生部门等多级、多部门监管,涉及的行业政策法规规范性强。
如公司下游客户受行业政策变化影响大,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研发与生产模式适应新的监管环境,将导致其采购需求减少,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成果。
(五)宏观环境风险
目前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有所反复,趋势仍不明确,加之全球经济形势面临下行压力、逆全球化、贸易摩擦频繁等不可抗力因素,对公司境内外业务开展,尤其国际化业务进程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重大违规事项
52022年度,公司不存在重大违规事项。
四、主要财务数据及指标的变动原因及合理性
2022年度,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及指标如下所示:
单位:元主要财务数据2022年度2021年度增减幅度
营业收入3568984515.621868627293.0690.99%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4245543.03678289569.04-12.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
597034604.91643934426.67-7.28%
性损益的净利润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35165884.19616800880.6919.19%主要财务数据2022年末2021年末增减幅度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4608907358.174127289969.0611.67%
总资产6005211754.514607119884.5430.35%主要财务指标2022年2021年增减幅度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1.491.87-20.32%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1.491.87-20.3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
1.491.77-15.82%益(元/股)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3.6440.49减少26.85个百分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
13.7038.44减少24.74个百分点
资产收益率(%)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11.1012.33减少1.23个百分点
上述主要财务数据及指标的变动原因如下:
1、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6898.4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0.99%,
主要系公司产品与服务销售增加、相关下游细分领域的终端需求增长及公司新增产品与服务的销售转化实现。1)在生物试剂业务层面,下游客户教学研发及企业经营整体逐步回归常态化,公司亦加强了在重点城市的销售人员数量和销售覆盖密度,同时新扩展了产品SKU数量和种类,大力拓展宏基因组测序、动物检疫等业务的上量。同时公司是国内主要的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原料供应商之一,市场份额稳定,因此生物试剂业务同比增长46.30%。2)诊断试剂业务层面,公司常规项目稳步增长,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实现放量销售,诊断试剂业务同比增长
6234.59%。3)在技术服务业务层面,该项业务起步晚,但公司积极拓展并开发了
多家疫苗类客户,营收规模迅速增长。
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12.39%,归属于上市公司
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7.28%,主要原因系公司根据相关国家政策与市场行情预计未来部分检测试剂产品需求大幅降低,公司结合在手订单合理估计2023年的预计销售量,并据此对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相关车间、设备和物料计提了减值。
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和总资产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1.67%、
30.35%,主要系2022年度公司经营形成的净利润所致。
4、每股收益较上年同期下降20.3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较上年同期下
降26.85个百分点,主要系2022年度公司净利润同比下降以及公司是于2021年11月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导致2022年内加权平均股份数及加权平均净资产增加所致。
五、核心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一)业务延展性优势
公司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的建立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酶学、
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为基础。由于下游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公司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客户及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可选择的研发方向较为丰富,并且对于不同细分领域的研发能够互相促进、迭代。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基于酶、抗原、抗体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及自身高效的研发体系能够快速、高效、规模化的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已成功推出了包含 PCR 系列、qPCR 系列、分子克隆系列、逆转录系列等多个系列的生物试剂以
及包含心脑血管、炎症感染、优生优育、胃功能等 8 个系列的 POCT 诊断试剂,并形成了覆盖科研院校、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制药企
业、CRO 企业、医院等医疗机构等多种客户群体的客户组合。同时针对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公司可快速响应,及时研发出相应的检测试
7剂原料、终端检测试剂等产品与服务。
(二)研发投入与技术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研发为核心的经营理念,依托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不断地更新迭代现有产品并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公司2020年度、2021年度及2022年度研发费用分别为12553.34万元、23032.15万元和39610.70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02%、12.33%和11.10%。2022年度,公司研发费用为3.96亿元,较2021年度同比增长71.98%,公司始终重视研发工作,不断强化研发实力与产品开发能力,公司整体研发人员由2021年末的652名增加至
2022年末的1196名,研发人员数量增长83.44%。在专利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共获得150项专利,其中53项为发明专利。
公司为研发提供充足的硬件支持,包括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建设高标准的研发实验室、提供充足的研发场所等。在技术储备方面,公司拥有分子生物学、酶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有机化学和材料学等多学科技术,建立了多项共性技术平台,多技术平台组合形成了多个生物试剂产品系列、POCT 诊断试剂产品系列,并可拓展提供疫苗临床 CRO 服务、抗体筛选、工艺技术优化等延伸服务,可更好地满足下游客户需求。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高效的研发效率和充足的研发人员储备,近年来公司每年推出的新产品超过100种,推动销售收入实现快速增长。通过不断进行产品的改进和迭代,公司已实现在多个细分领域接近或达到进口产品的技术水平,逐步推进进口替代。
8(三)专业团队与人才优势
公司的稳定增长与持续创新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自创立至今公司初始核心技术团队较为稳定,在积累丰富研发创新与管理经验的同时,内部培养众多新生技术骨干,满足公司持续性底层技术原始创新与细分领域延展的需求;在人才储备方面,截至2022年末,公司拥有一支超过100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60.20%的研发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总人数的29.20%,具备分子生物学、酶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有机化学和材料学等符交叉学科背景;
2022年度,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扩充研发团队、建立海外平台、优化薪酬
福利与考核激励政策等方式,进一步获得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与资源,充实人才储备。
(四)客户群资源优势
自 2012 年成立之初,公司立足于生物试剂领域,首先推出 PCR、qPCR 系列、分子克隆系列等分子类生物科研试剂,陆续服务国内1000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超过万余客户。公司始终将客户需求放在首位,通过多年与跨学科、跨物种、跨应用领域、从基础科学研究至前瞻性技术探索的大量科研客户合作,坚持以“直销+研发支持+销售支持”的业务模式深度参与客户研发与产品使用过程,不断收集客户需求与使用反馈,完善产品性能与服务,在提升客户粘性的同时,捕捉行业趋势、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在公司成立早期,凭借大量科研客户的产品孵化与样本验证经验,根据公司研发与技术优势、市场需要,公司适时向工业客户及新的业务领域拓展,在分子诊断原料、基因测序试剂、体外诊断终端试剂等细分领域与客户积累大量产品商业化、工艺优化、研发支持、产能放大等宝贵经验,使得公司能够在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等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点快速响应,为客户提供原料、终端试剂、临床 CRO 服务、抗体筛选等服务与整体解决方案,不断巩固加深客户关系,建立长期、多元、深度交互的客户关系。
公司客户群体包括高校与科研院所、分子诊断企业、基因测序服务企业、动物养
殖企业、医院与体检机构以及生物医药与疫苗企业等,丰富稳定的优质客户群体为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与研发创新提供长足的驱动力。
9(五)自主可控的核心原料研发和生产优势
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蛋白质定向改造与进化平台与基于单 B 细胞的高性能抗体发现平台实现了公司生物试剂产品与体外诊断产品核心原料的自主研发与生产。公司自主开发的300余种基因工程重组酶和1300余种高性能抗原和单克隆抗体等关键原料,是公司重要的竞争优势。
在生物试剂原料方面,公司基于对超过300种酶及对应的上万种基因工程突变体的应用,在酶的催化活性、半衰期、稳定性、耐热性和抗干扰等性能上获得提升,利用上述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高性能酶作为核心原料,开发了多个系列的生物试剂产品,部分产品性能赶超进口品牌。2022年度,公司生产的各系列生物试剂产品除个别系列涉及关键原料对外采购,其他所有系列所使用的关键原材料均为100%自产。
在 POCT 诊断试剂原料方面,公司依托自主掌握的高性能抗体发现能力,形成了1000余种高性能抗原、抗体等关键原料的技术储备,并且可以开发关键原料供应有限的稀缺检测指标,以及在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如特发性膜性肾病指标(anti-PLA2R、anti-THSD7A)、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抗体(PF4-H、PF4-H-IgG)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的鼠或兔单克隆
抗体技术,使得公司具有开发超敏检测指标的能力,在疾病早期即可实现有效检测,如超敏心肌肌钙蛋白指标(hs-cTnI、hs-cTnT))等。
关键原料的自产有利于公司在面对市场需求时可迅速开发相关原料及对应产品,把握市场机遇,亦有利于保障公司的供应链安全,不对供应商形成依赖。
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公司实现了 PCR 系列、qPCR 系列生物试剂的大规模生产,为国内分子诊断试剂生产企业提供大量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关键原料。
(六)多种蛋白质表达系统及规模化生产优势
在蛋白质制备领域,工业化放大生产的壁垒远高于实验室级别的表达,需保证在工业化制备的过程中不损失蛋白质原有的活性和纯度。公司已建成覆盖蛋白质的分子设计、改造、重组表达、高密度发酵、分离纯化、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
的完整产线,并拥有大肠杆菌、酵母、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等多种蛋白质表达系统,用于酶、抗原及抗体的重组表达制备,目前已保藏表达宿主70余种、特有
10质粒百余种,以应对各类产品的制备需求,形成了规模化、多系统的重组蛋白制备平台。经过多年对技术的不断探索,公司实现了聚合酶、逆转录酶、连接酶等上百种分子生物学酶原料的规模化量产。同时,利用昆虫、哺乳动物表达系统,公司开发了上百个品类的体外诊断用抗原、抗体原料。基于对载体和工程细胞株的改造,公司单位生产效率获得提升,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同时,充足的产能储备保障了公司可快速应对各类突发需求,为公司业务拓展建立坚实的基础。
(七)营销体系优势
公司采用直销与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针对生物试剂与体外诊断产品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了系统化的营销体系,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国主要地区的营销服务网络。针对生物试剂,公司在国内20多个重点城市及地区设置直销网点,自主开展营销工作,并为客户提供服务。公司生物试剂业务依托于上述直销网点,销售团队能够现场解决产品适配性等问题,了解客户及市场的最新需求,有利于积累广泛、稳定的客户群体,并不断提升客户黏性。生物医药业务客户群体快速拓展,客户数量累计接近1000家。针对体外诊断产品,公司的产品已在全国超过30个省市地区的2200多家医疗机构形成销售,并积极向海外拓展。2022年度,公司已初步建立了海外营销网络,后续将持续推进国际化战略,继续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方针和全球化理念,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开拓工作,加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将更多国产优质产品输送到全球。
综上所述,2022年度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不利变化。
六、研发支出变化及研发进展
(一)研发支出及变化情况
2022年度,公司研发费用为3.96亿元,较2021年度同比增长71.98%,相
关研发投入均为费用化研发投入,无资本化研发投入。主要系公司不断新增 SKU数量和类别,强化底层核心技术的研发实力,公司研发人员增加至2022年末的
1196名,人员数量增长83.44%。同时随着研发立项项目数量的增加,研发投入
随之加大,使得研发费用增长较高。
11(二)研发进展
公司基础科学研究院主要负责上游共性技术与工艺研发,为公司下游应用级产品的开发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和原料供应,研发项目具有数量多、精细度高、通量较大等特点。2022年度,基础科学研究院持续针对重要酶和酶抗体建立变体库,筛选潜力变体,辅助产品开发:在 DNA 聚合酶、转座酶、核酸酶、基因编辑蛋白等领域新建数十株变体酶库并筛选出应用潜力变体;在 DNA 聚合酶、
高保真酶、酶抑制剂等领域新建数十株抗体库,并筛选出比活高、多功能的潜力抗体,可为不同应用场景产品开发提供了多样化选择。2022年度公司基础科学研究院其他重点研发领域与成果详见下表:
品类项目数量说明
主要应用于扩增、NGS、细胞蛋白等产创新酶筛选与进化81种品线
酶工程 主要应用于现有扩增、NGS、细胞蛋白
质量与产能提升工艺开发51项等产品线,提升稳定性,进行工艺改进和产能放大
GMP 验证生产 10 种 主要为 mRNA 疫苗原料酶相关
抗原开发 72 个 可应用于:公司 POCT 体外诊断试剂自
免疫类免、呼吸道等品类产品;猴痘产品线、
抗体开发(品类)25个动物检疫类多种疾病检测指标;科研抗体与细胞因子等新冠抗原检测高敏抗体升已完成应用于公司新冠抗原检测检测试剂级新冠相关 相关蛋白变体制备(N 蛋持续跟踪新冠突变体,第一时间制备出白、RBD 蛋白、S 蛋白) 共 81 个突变体蛋白等
主要涉及 mRNA 疫苗原料、扩增、细化学类原料开发11项
胞转染、呼吸道等产品线
包括重组胶原蛋白、酵母提取物、核苷其他原料生物活性原料开发12个等产品
技术开发专项技术开发7项覆盖酶、免疫、化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
公司生命科学事业部重点完成多个核心技术攻关,不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瓶颈,2022年度累计完成30项重点技术开发,应用于高通量测序平台技术优化、高效率提取试剂开发、高灵敏度检测试剂开发等。2022年,公司生命科学事业部开发新产品近 300 个(含研发参与的定制产品),在 PCR 系列、qPCR 系列、提取系列、逆转录系列、克隆系列、细胞蛋白系列和 NGS 系列等品类完成产品
12开发和性能升级,实现多个定制产品转常规品类,同时新开拓了动物检疫终端产
品线、耗材产品线。
公司生物医药事业部围绕制药和疫苗企业在研发-临床-生产阶段的全流程,针对客户在研发过程中的明确需求和痛点,通过单 B 细胞抗体筛选平台和酶定向进化平台等多种技术组合,提高客户研发效率和成功率。2022年度,公司不断扩充新药研发试剂和疫苗评价试剂品类,开发了针对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的免疫检测方法学,并围绕 mRNA 技术平台进一步提升了转录体系和修饰体系核心原料的性能。
公司体外诊断事业部在心脑血管、炎症感染、优生优育、胃功能、自体免疫、
肾功能、慢病管理和呼吸道等品类持续布局,已是国内心肌标志物、感染标志物产品最齐全的企业之一。2022年度,南京诺唯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唯赞医疗”)完成呼吸道常规感染指标检测试剂的升级迭代,并补充胃功能产品线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试剂的开发。至2022年末,诺唯赞医疗根据适用的疾病领域、方法学形成了百余种产品,其中42种检测试剂产品已取得中国医疗器械注册证书(6 种产品同时取得 CE 认证),多种新冠检测相关产品及仪器取得CE 认证及其他国际医疗器械准入证书。2022 年度,诺唯赞医疗新获 1 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4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新增8项医疗器械备案凭证,在注册申请中的体外诊断试剂产品14个,至2022年末累计获得108项医疗器械注册证及备案证书公司。此外,分别基于量子点、生化、化学发光等技术平台,公司体外诊断事业部将持续开发自免肾病和老年病等系列新产品。
七、新增业务进展是否与前期信息披露一致不适用。
八、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是否合规
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2021]2367号文核准,诺唯赞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4001万股,发行价格为每股55.00元,募集资金总额为人民币220055.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9137.98万元后,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13210917.02万元。上述募集资金实际到位情况已经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审验,并出具了信会师报字[2021]第ZA15793号《验资报告》。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募集资金使用及结余情况如下:
项目金额(万元)
2021年12月31日募集资金账户资金余额73111.72
减:直接使用募集资金支付的发行费用599.76
减:置换预先已投入募投项目的自筹资金43200.47
减:使用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27000.00
减:募投项目使用资金71784.99
减:购买理财产品403299.00
减:支付手续费0.80
加:赎回理财产品494099.00
加:理财产品投资收益2277.60
加:利息收入627.07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募集资金余额24230.36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募集资金具体存放情况如下:
账户余额户名开户行银行账号(万元)南京诺唯赞生物科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01782000000033871788.35
技股份有限公司江宁支行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1259077326108065346.91
技股份有限公司珠江路支行南京诺唯赞生物科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
931000788014000013103592.32
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南京城北支行南京诺唯赞医疗科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1259114718108036463.12
技有限公司珠江路支行南京诺唯赞医疗科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32010401600011145817023.91
技有限公司分行南京诺唯赞医疗科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京
811050101260179084815.74
技有限公司月牙湖支行
合计24230.36公司2022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2020年12月修订)》、《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2号——上市公司募集资
14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要求(2022年修订)》等法规和文件的规定,对募集资金进
行了专户存储和专项使用,及时履行了相关信息披露义务,募集资金具体使用情况与披露情况一致,不存在募集资金使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形。
九、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质
押、冻结及减持情况
公司的控股股东为南京诺唯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直接持有公司股份数量为
16190.73万股,2022年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数未发生增减变动、质押或冻结。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曹林及段颖。2022年公司实际控制人持股数未发生增减变动、质押或冻结。
2022年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数未发生增减变动、质押或冻结。
综上所述,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公司股份均不存在质押、冻结及减持的情形。
十、上海证券交易所或保荐机构认为应当发表意见的其他事项
截至本持续督导跟踪报告出具之日,不存在保荐机构认为应当发表意见的其他事项。
15
5e天资,互联天下资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手机版|小黑屋|5E天资 ( 粤ICP备2022122233号 )

GMT+8, 2024-6-13 08:12 , Processed in 0.358729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5etz

© 2016-现在   五E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