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注册用户,每天转文章赚钱!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我认为我真正的强项在于承认错误……这是我的成功秘诀。 —乔治·索罗斯
只要一个投资者能避免大错,他需要做的事情就非常少了。 —沃伦·巴菲特
必须快速地发现错误并采取行动。 —查理·芒格
投资大师知道自己也会犯错。在发现错误的时候即刻纠正它们,因此很少遭受大损失。
失败的投资者不忍放弃赔钱的投资,寄希望于"不赔不赚",结果经常遭受巨大的损失。
成功人士重视的是避免错误,并在发现错误的时候即刻纠正它们。有时候,仅专注于避免错误就能带来成功。
这就是乔纳·巴林顿(Jonah Barrington)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成为英国和世界壁球之王的原因。
如果你对壁球运动不熟悉,那我可以告诉你它与墙球类似。你得在一个封闭的场地内追逐击打一个小橡胶球(壁球比墙球更硬、更小,恰好跟你的眼窝差不多大,所以它有危险性)。
场地很小,但球速很快。在你的对手击球之后,你得快速冲刺5~10码把球打向前墙,然后马上做好再次冲刺5~10码(也就是几秒钟之后的事)的准备。一名壁球锦标赛选手必须有能力在整整4~5小时内连续不断地冲刺,因为一场壁球比赛的持续时间可能比一场势均力敌的温布尔登网球决赛还要长。
这项运动对体力的要求实在太高,以至于曾有人因此引发心脏病而死在球场上!
巴林顿决心要赢,也确实赢了,而他的赢球秘诀就是每时每刻都坚持唯一一个目标:不犯错误。
像网球一样,壁球运动中的错误就是没打到球或者将球打到了规则不允许的地方。
所以巴林顿的目标就是一定要打到球,而且一定要将球打到前面的墙上。
像许多单一目标一样,这个目标绝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巴林顿必须有不可思议的强壮体魄和惊人的耐力。
他把他的对手拖垮了。在3个、4个或5个小时之后,他的对手累了。但巴林顿仍在那里,仍在击球,似乎永不疲倦。他的对手开始犯错误,因此输掉了比赛。
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巴林顿赢了,而是他的对手们输了。
巴林顿基金
如果让巴林顿管理一个基金,他可能会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国债。诚然,他永远也不会获得太多利润,但通过避免错误,他也永远不会亏损。
如果你认为按兵不动是一种糟糕的投资策略,那么你应该认识一下我多年来曾指导过的几个人。我在前面提到过,我最喜欢提的问题之一是:"假设你从不曾做任何投资,只是把你的钱放在银行里。你今天的情况会更好吗?"
我的一个客户杰夫计算出,如果他从不曾做任何投资,他今天的银行存款会多出500万美元。这已经够让我吃惊的了。而我的另一个客户杰克居然已经在投资世界中损失了700万美元!
这两位先生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只关心利润(他们盈利的时候不多),都没有认识到避免错误的重要性-直到在我的提醒下计算了他们的总损失。
紧盯利润不是投资大师的风格。就像巴林顿一样,伯克希尔副董事长查理·芒格"一直强调研究错误而不是成功,不管是在生意上还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就像巴菲特在写给股东的一封信中所说,"有的人会说:'我只想知道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是为了永远不去这个地方。'查理就是这样一个人"。
同样,乔治·索罗斯也在时刻关注着他可能已经犯下的错误。"我犯的错误可能同任何投资者一样多,"他说,"但我能够更快地发现它们,通常可以在它们造成太多损失之前纠正它们。"
由于保住资本是投资大师的第一目标,他们最重视的实际上是避免错误并纠正已经犯下的错误,盈利只是第二位的。
这并不意味着他会把一天的大多数时间花在避免错误上。通过仔细划定自己的能力范围,他们已经将大多数可能犯的错误杜绝了。就像巴菲特所说:
查理和我从未学会如何解决棘手的生意问题。我们学会的是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总而言之,躲避恶龙比屠龙更有利。
除了读年报,巴菲特最喜欢的消遣活动是桥牌。得知他最喜欢读的书就是《你打桥牌为什么会输》(Why You Lose at Bridge),我们不该感到吃惊。
非受迫性失误
大多数人都将投资错误等同于投资损失。但投资大师对错误的定义更严格:不遵守自己的系统。即使一笔不符合他的标准的投资最终盈利,他也将它视为一个错误。
如果投资大师坚定地遵守着他的系统,他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都是无意中犯下的错误。
比如,沃伦·巴菲特在1961年用100万美元(也就是他的合伙公司1/5的资产)控制了登普斯特·米尔制造公司。这家公司位于离奥马哈144公里远的一个小镇,生产风车和农用设备。那时候,巴菲特使用的是格雷厄姆式的购买"烟蒂企业"的策略,而登普斯特就属于这种企业。
作为控股股东,巴菲特成了董事长。他每个月都得"恳求管理者们削减日常开支,并减少存货,他们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心里却盼着他赶快回奥马哈"。当巴菲特意识到他收购这家公司是个错误后,他立即决定将它卖掉。
但无人问津。此前,巴菲特没有认识到当小股东和当控股股东的区别。如果他只有10%或20%的股份,他可以很轻松地把这些股份抛掉。但手握70%的股份的时候,他要卖的是控制权,没人想要这家公司的控制权。
巴菲特发现,扭转企业的状况不是他的"特长"。为了纠正错误,他找到了他的朋友查理·芒格,而芒格认识一个叫哈里·伯特(HarryBottle)的人,他可能是登普斯特的救世主。入主公司后,伯特削减成本,大幅减少存货,挤出了不少现金。巴菲特把这些钱再投资到了债券中。
1963年,巴菲特将已经扭亏为盈,而且有200万美元债券资产的登普斯特以23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巴菲特后来承认,如果他只是一个小股东而不是企业的拥有者,他"纠正这类错误的速度会快得多"。
经验
"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有人这样问一个银行总裁。
"五个字:正确的决策。"
"那你如何做出正确决策?"
"两个字:经验。"
"那你如何得到经验?"
"五个字。"
"哪五个字?"
"错误的决策。"
"我的成功秘诀"
巴菲特能坦然承认他的错误,这在他每年写给股东的信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每隔一两年,他都会用一段时间来做一次"错误总结"。
类似的,索罗斯的投资哲学以"我也会犯错"为基础。巴菲特说,是查理·芒格帮助他懂得了研究错误而不光是追求成功有多么重要,索罗斯却不需要别人提醒他。
他的错误处理方法已经融入了他的系统。"我有一个据以发现错误的标准,"他写道,"那就是市场的行为"。
当市场告诉他犯了一个错误时,他会立即"及时撤退"。如果他不撤退,他就违背了自己的系统。
强调自己的易错性的索罗斯理所应当地将认识错误视为"我的成功秘诀"。
在认识到自己犯了大错之后,投资大师会毫不犹豫地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并纠正错误。为了保住他的资本,他的政策是先抛售、再分析。
如果你不懂它,那就别做它。 —沃伦·巴菲特
我们知道我们不知道。 —拉里·海特(LarryHite)
投资大师从来不做不符合他标准的投资。可以很轻松地对任何事情说"不"。
失败的投资者没有标准,或采纳了别人的标准。无法对自己的贪欲说"不"。
我曾经向我的朋友安德鲁提过我最喜欢的问题之一:"如果你根本不做任何投资,你的净资产会有什么变化?如果你把所有的钱都存到银行里赚利息,又怎么样?"
"哦,那情况会糟糕很多。"他回答说。这令我迷惑,因为我知道他在过去3~4年中,每一次股市投资都是赔钱的。
安德鲁有两个财源:一是他所创立的各种企业,二是房地产。于是我问他:"如果你只投资于你的企业和房地产,你的净资产会有什么变化?"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那情况会好很多。"
在房地产行业中,安德鲁知道他在做些什么。他有一个简单的法则:每月盈利1%,否则就退出。
安德鲁犯了一个常见的错误。他觉得,既然他在房地产业中很成功,他在其他任何投资市场中也一样会成功。
虽然他为房地产投资设定了明确的标准,但他没有认识到,有一套根本标准才是投资成功的关键。
他被自己的错误思想蒙蔽了4年,直到惊人的损失迫使他承认他根本不懂股市。可以说,直到他返回"投资幼儿园"的时候,他的股票才开始盈利。
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当你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你很可能处于一种无意识无能的状态。在某个领域中使你成功的思考习惯可能已根深蒂固地植入你的意识,但这种思考习惯会在另一个领域中导致你的失败。
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网球选手,那么你的握拍、挥拍、发球和回球等动作的方式已经成了一整套习惯。
而当你进入壁球、墙球或羽毛球场,这些习惯几乎全都会成为你的障碍。为了在这些表面类似网球但实际上与网球大不相同的运动中有良好的表现,你必须忘掉你在网球运动中的好习惯,养成一套新习惯。
安德鲁并没有自己的成熟投资哲学。他没有分清自己懂什么又不懂什么,没有划定自己的能力范围。因此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说"是",什么时候说"不"。
正如沃伦·巴菲特所说:"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知道多少,而是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自己不知道什么。"
投资大师很明白他懂什么又不懂什么。因此,当他碰到一个他不懂的投资对象时,他不会有兴趣。
他的冷静与那些让情绪影响了自身判断的普通投资者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山望着那山高
那些没有一套固定的投资哲学做思想支柱的投资者,常常做出有违自己判断的投资决策。在像网络繁荣这样的狂躁期中,这种事情总会发生。
在这类繁荣期的早期,大多数投资者都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们指出,像亚马逊这样明摆着会亏损的企业没有任何基本价值。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采取了后来令他们痛悔不已的行动-卖空这样的股票。
当"新经济"派变得更加狂热,投资格言变成了"利润不是问题",企业评估也变得无关紧要了。网络股的价格持续暴涨,"旧经济"价值股失去了吸引力。
这让怀疑者们慌了神。他们坐在一边,眼睁睁地看着网络股飙升,周围的人大发横财。所有迹象都与他们在过去成功应用的每一条投资法则相矛盾。
由于他们无法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开始怀疑和质疑自己的投资信念。他们失去了自信,一个接一个地举着白旗加入了狂热阵营。当泡沫破裂,只有那些真正的"异教徒"(像巴菲特这样有自己的坚定哲学的投资者)没有被大火吞噬。
因此,我不得不遗憾地说,怀疑者们一直是狂躁期中损失最大的群体之一。作为在好时光几乎就要结束的时候才被吸引进来的人,他们恰好是在泡沫破裂而股市全面崩盘之前买入股票的。
这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一个极端例子。某些看到其他人在赚钱而自己却没有这种好运的投资者,会开始自我怀疑并追逐幻想。其他一些人,比如前面提到的玛丽,会贬低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跑到其他地方去掘金,全不知他们已经坐在了一个金矿上。
这类现象的共同特征就是不知何时说"是",何时说"不"。
相比之下,在1969年的牛市全盛期关闭巴菲特合伙公司的沃伦·巴菲特,在写给他的投资者的信中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不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而我不想玩一个我不懂的游戏,让良好的记录蒙上污点。所以我决定激流勇退。
假懂
比屈服于诱惑并投资于你不了解的领域还要糟糕的是,你不知道你在做些什么。那些连实习驾照都还没拿到就觉得开车是小菜一碟的年轻驾车者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正处在无意识无能状态,不管他们自己怎么想。
1998年,我的朋友斯图尔特用40万美元开了一个经纪人账户,并购买了亚马逊、美国在线、雅虎、eBay和思科等公司的股票。到1999年年末,他的账户资产已经增加到了200万美元,其中有80万美元是保证金。
我经常和斯图尔特聊天,但不管什么时候跟他聊,我都无法动摇他对"新经济"神话的信仰。他无数次对我说:"沃伦·巴菲特已经江郎才尽了。"随着他的投资利润的增长,他越来越相信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但在2000年伊始,他开始变得紧张起来。他卖掉一些股票小赚了一笔,并作为"防范措施"卖空了几只股票。不幸的是,股市不断下跌,他第一次接到了保证金补充通知。
到2000年末,他的股票市值已经跌回了他开户时的40万美元-但他还得留20万美元的保证金,因此又一次接到了保证金补充通知。很遗憾,尽管股市一蹶不振,他却依然坚信他的网络股的前景是光明的。不顾所有人的劝阻,他从他的存款中拿出20万美元补充了保证金。今天,你最好不要去问斯图尔特他的投资情况怎么样,因为他的股票市值已经下降到了大约20万美元。
斯图尔特以为自己是个网络股专家,正是这种错觉导致他把60万美元的积蓄变成了20万美元,他违背了第一条投资法则:"永不赔钱"-也就是"永不接到保证金补充通知"。
这就是投资大师对任何他不了解的投资对象都会说"不"的原因。如果他冒险把资本投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外,就会威胁到他投资成功的基础:保住资本。
划定你的能力范围
投资大师不理会他不了解的投资对象,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是因为他划定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他已经证明,如果他留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他会轻松盈利。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外可能确实有一座更高的山,但他对这座山不感兴趣。他那种已经得到验证的投资风格符合他的个性。去做其他事情无异于穿上一件不合身的衣服。一件太大或太小的阿玛尼不如一件合身的廉价衣服。
巴菲特和索罗斯是通过思考以下问题划定他们的能力范围的:
我对什么感兴趣?
现在我了解什么?
我愿意去了解什么,学习什么?
是否有可能在一个让你感兴趣的领域中盈利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比如,我一直对航空业着迷,但我知道,除了一两个特例之外,航空业是一个需要无穷资金的投资黑洞-通常来讲,这些资金最终会流入飞行员工会的腰包。
只有像投资大师一样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你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投资领地,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唯有如此,你才能轻松地对不符合你的投资标准的"机会"说"不",停止赔钱,开始赚钱。文 | 马克·泰尔 来源 | 摘自《巴菲特与索罗斯的投资习惯》
欢迎大家添加鴻福微信号:LLZ0537,交流期货技术、增强盘口阅读能力、提高风控自律能力、助力您的实战交易。
|